因此從那時候起,南方就學會了種大小麥,北方部分地區(qū)也插上了南方的水稻。后來,“為官一任,造福一方”也就成了歷代新官上任前的就職宣誓。
晉隆安五年(401),原籍河南南陽的傅熹,來義烏任縣令后,見義烏(烏傷)除了沒有棗以外,其他的桃、李、杏、梅等水果樣樣都比河南好。于是他就從河南引來了許多棗樹苗,想在義烏增加一個“棗”水果品種,實現(xiàn)他為義烏人民造福的宏愿。使他想不到的是,他從河南引入義烏的棗樹長大后,棗樹上只生出了一根根堅硬拔尖的刺兒,并不掛棗果。這使傅熹傷透了心。他臨終前囑咐兒孫,要把他的遺體安葬在棗樹生長得最好的賜瀨里棗樹林里,并一再叮囑兒孫,一定要繼承他的遺志,讓棗樹開花、結果,實現(xiàn)為義烏造福的愿望。
可是,傅熹的兒孫雖然幾經努力,賜瀨里棗樹林里的棗樹,除了只長橢圓形的棗樹葉和樹枝上一根根尖銳的刺兒外,就是不長棗果。

